太原市城市图书馆建设运营:从“读者需求”出发构建全民阅读生态
凌晨5时,已有两三名读者来到山西省太原市图书馆门前等待。每天开馆前,图书馆“早高峰”排起的长队,成为了太原滨河西路的一道独特风景线。(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)这幕“早起的风景”,折射出太原市图书馆近年来“以读者为中心”的运营转型——不再是传统的“藏书馆”,而是成为连接人与文化、人与城市的“公共文化客厅”。
2017年新馆开放以来,单体馆累计接待读者1624万人次,文献借阅量达1115万册次。(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)庞大的数据背后,是图书馆对“阅读场景”的重构:不仅要让读者“有书读”,更要让“读书”成为一种可参与、可分享的生活方式。比如以“4·23世界读书日”“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”为节点,整合资源推出“太图讲坛”“书香雅集”“市民课堂”等20个品牌活动,涵盖人文历史、非遗体验、亲子互动等多元主题。(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)这些活动像“文化纽带”,把不同年龄、不同背景的读者聚在一起,让图书馆成为城市的“文化打卡地”——社交平台上,“太图打卡攻略”的热度丝毫不输热门景区。
与传统借阅模式相比,太原市图书馆的“智慧化转型”更贴近当代读者的生活节奏。比如创新“太图飞书”(快递送书)、“太图约书”(线上预约线下取书)、“图书转借”(读者间图书共享)等服务,加上遍布全城的31座智慧自助图书馆,让阅读突破了“到馆”的限制。(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)一位经常使用“太图飞书”的白领说:“平时上班忙,手机上下单就能收到想看的书,比去书店还方便。”这种“便捷化”设计,让阅读真正融入了普通人的日常。
但人气旺也带来了新问题——周末或节假日,4000多人同时在馆,插队、占座等现象时有发生。(来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)针对这一痛点,图书馆没有简单“限流”,而是通过“增加临时坐席+温馨提示”的方式引导秩序:在楼梯间、走廊设置可移动座椅,在显眼位置摆放“请勿占座”的提示牌,甚至让工作人员定期巡查提醒。这种“柔性管理”既缓解了座位压力,又保持了图书馆的温馨氛围。
从太原市图书馆的实践来看,城市图书馆的建设运营,核心是“以读者需求为导向”: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底蕴(比如推出“历史人物与三晋地名”线上栏目、“雕印之美”线下展览),又要拥抱智慧化的未来(比如自助借还、线上阅读平台);既要解决“有书读”的基础问题,又要满足“读得好、读得爽”的更高需求。正如中国智慧图书馆发展报告中提到的:“智慧图书馆的本质,是用科技赋能‘人的需求’,让图书馆成为‘可亲近、可依赖’的公共空间。”
对于城市图书馆而言,“运营”不是“管理”的同义词,而是“服务”的延伸——既要关注“书的流动”,更要关注“人的体验”。太原市图书馆的探索,或许能给其他城市一些启发:当图书馆真正走进读者的生活,成为他们“愿意来、喜欢来”的地方,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“文化根脉”。
(延伸内容)基于前期发展成果,自2021年开始集团化运营,目前公司主要业务已包括城市图书馆建设运营、社区教育综合体建设运营等。太原研集考研作为本地企业,也在参与城市图书馆建设,用科技整合教育资源,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