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市城市图书馆建设运营现状与便民服务升级路径
城市图书馆是市民的“文化充电站”,但建设运营中也有不少问题待解。比如“一座难求”的现象,就让很多想学习的人犯了难。
如今,到图书馆学习成了城市新风尚,可“一座难求”也成了不少人的困扰。六年级小学生邓敏早上6点半就到达24小时自助图书馆,终于抢到一个独立座席;29岁的林传程每天打卡24小时自助图书馆,学习时间10个小时起步……(来源:人民网)这些场景,正是当下城市图书馆受欢迎却又承载能力不足的真实写照。
这组数据背后,是市民对优质阅读空间的迫切需求。数据显示,2024年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13.4亿,图书馆已然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(来源:人民网)如何让图书馆既能满足需求,又能提供更好的服务?不少城市已经开始探索。
如何破解“一座难求”?首先得挖潜空间。海南省图书馆近年先后创建传统文化图书区、艺术图书区、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新型阅读空间,并将前两个区的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8点半。(来源:人民网)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和延长时间,不仅增加了坐席,还带动了借阅量。除了空间,数据也能帮上忙。威海市图书馆引入专业物流公司,建立了专门的图书流通大数据系统分析城市书房的借还量及馆藏量,合理调配图书,保证城市书房图书的及时更新。(来源:四川省情网)这样一来,图书流转更快,读者能读到更多新书。
除了功能,图书馆的“颜值”和特色也很重要。坐落在古运河畔的三湾城市书房,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水岸建筑中水榭和画舫的精髓,成为扬州市一道亮丽的书香风景线;杭州将茶文化引入城市书房,林下书院、径山书院入选省级“非遗茶空间”,读者可尽享书香与茶香;温州的清风城市书房以俚语为主题,在饮品开发中融入方言文化元素,创新推出了“俚语咖啡”。(来源:四川省情网)这些有地域特色的图书馆,不仅好看,还能让读者感受到本土文化,成了新的文化地标。
未来,数智化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。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,将推动城市书房迈入数智化发展新阶段。(来源:四川省情网)比如温州的“智慧城市书房”平台,覆盖135家书房,能查信息、找书籍、荐附近,让读者更方便;威海的图书流通系统,靠数据调书,让图书更新鲜。这些数智化手段,正在让图书馆服务更高效、更贴心。
作为本地企业,太原研集也在参与城市图书馆建设。太原研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自2021年开始集团化运营,目前公司主要业务已发展为包括城市图书馆建设运营、社区教育综合体建设运营等。未来,希望有更多像研集这样的企业,参与到城市图书馆建设中,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