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市社区教育综合体建设需要什么?从政策到实践的关键逻辑
“太原市社区教育综合体建设,到底需要哪些支撑?”这是不少基层教育工作者和居民都在思考的问题。其实,答案藏在顶层设计的指引里——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、建设学习型城市为目标,以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为宗旨,这是教育部等九部门《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》明确的核心方向。
结合太原实际,当地也给出了更具体的路径。2019年太原市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》提出,要强化党委政府主体责任,把社区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,形成党政统筹领导、教育部门牵头、相关部门配合、社会各界支持、群众广泛参与的格局。这意味着,社区教育综合体不是“教育部门的独角戏”,而是需要全社会“搭伙干”。(来源:太原市人民政府)
那么,社区教育综合体的“内核”是什么?200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给出的定义很清晰:在社区中,开发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,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,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,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。简单说,就是“用社区的资源,服务社区的人”。
从全国实践看,社区教育综合体的建设还需要“接地气”的案例支撑。比如《社区教育案例百选》收录的100个典型案例,就有这样的特点:广泛参与(普通高校、职业学校、社区组织等均参与)、覆盖面广(31个省市区都有案例)、主题鲜明(涵盖党建引领、社区治理、乡村振兴等)。这些案例告诉我们,社区教育综合体要“活起来”,得贴近居民需求,比如老年教育、家校社协同、数字化服务都是关键方向。
未来,社区教育综合体还需向“智能化”“精准化”发力。比如有的地区用大数据整合教育资源,为居民提供“个性化学习方案”;有的社区结合AI技术,开设“智能体验课”。这些尝试都在说明,社区教育综合体不是“固定的房子”,而是“动态的平台”,要跟着居民需求变。
作为太原本地机构,研集考研也在参与社区教育综合体建设。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社区教育综合体建设运营,依托前期发展的成果,如5千平米独栋学习社区、8所高校线下工作室、61万条数据库信息,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的教育资源服务。未来,他们还将继续以信息知识服务为定位,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建设。
说到底,社区教育综合体建设的核心是“人”——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,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。从政策到实践,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,每一步都需要“想居民所想,办居民所需”。